在战火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胶东抗日根据地有一个养育了数百名幼小革命后代的红色摇篮——胶东育儿所。育儿所诞生在抗战时期,成长于烽火岁月。在敌人的“扫荡”“围剿”和飞机的轰炸中,保育员妈妈们用超越传统的血脉亲情,用大写的母爱,生动书写了抗战史上军民生死与共、以命相助的动人故事。
因此,育儿所的工作是在秘密中进行的,他们不是把孩子集中,而是分散到乡村,由热心的农妇抚育。1945年,收到了近二百个孩子,分散到三个县、约五六十个村庄里。孩子既然分散下去,就必须时刻检查,看看孩子是否有病、饮食怎样、卫生情况与健康情况,并对保姆进行育儿教育与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按照规定,每半月就必须进行一次这样的检查。这是一个紧张的工作,孩子这样多,又这样分散,每天都要到百里以。
无私乳娘谱写大爱,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一起聆听清澈童声为你讲述乳山机关幼儿园前身——胶东育儿所的故事。
从1941年到1944年上半年,全所只有6个人——1个所长、1个医生、2个保姆,会计员、事务员各1名,坚持工作。然而,人少了,工作却不少。因此,无法进行严格的分工。有不少时候,所长下伙房、抱孩子,伙夫巡视工作、取得联系。而且必须做的事又非常多:掌握敌情、训练保姆、管理孩子、办给养、教育群众等。在敌人“扫荡”时,育儿所往往因办不到给养、不了解情况而陷于困境。
胶东育儿所是在艰苦斗争中茁壮成长起来的。1941年的冬天,在敌人残酷的烧杀抢掠下,不少人无家可归,一些失去慈母的孤儿嗷嗷待哺。在抗日民主政府的帮助下,胶东育儿所于当年12月成立,收容抚育在敌人铁蹄下失去父母的孤儿。基金一部分由政府扶助,另一部分是募集的,并动员若干农村妇女做保姆。胶东育儿所从诞生这天起,就一直在艰难中艰苦奋斗。大家每天都要抱着婴儿东奔西跑地反“清剿”、反“扫荡”,坚持各种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