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以及当代文坛上,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鲁迅文学奖在国内是文学的最高奖项和作家的最高荣誉。四年一届,每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 奖作品只有四、五篇,每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也只有四、五篇。而每一届的获奖作品中都有军事题材,如第一届邓一光的中篇小说《父亲是个兵》,第 二届衣向东的中篇小说《吹满风的山谷》,第三届温亚军的短篇小说《驮水的日子》,再往上溯,唐栋的《兵车行》(1983),宋学武的《敬礼,妈妈》,简嘉的《女炊事班长》,李斌奎的《天山深处的“大兵”》,徐怀中的《西线轶事》,方南红、李荃的《最后一个军礼》(1980),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邓友梅的《我们的军长》,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都是当时轰动文坛载入史册的作品。
但这些部队出身的小小说作家,并没有把精力一直用在军事题材上,目光比较散乱,基本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胥得意还算比较集中的写军事题材的小小说,也不是全部,他的小小说集《无言的军旅》,第三辑还是写地方题材的。杨总写过几篇,刘建超写过几篇,陈永林等也写过几篇,都不多。我一篇像样的也没写出来。即使写出来的,也不是正面的零距离的去描写,而是从一个侧面一件难忘的小事上去写。北乔的小小说集《口令的味道》中69篇小小说,全部是写军营生活和军人风 采。这很难得,如果一直按着一个题材写等于是写命题作文,不如自命题好写。更难能可贵的是,北乔不但一直写军事小小说,还写出了水平写出了高度,其中有 10篇小小说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转。
那么在小小说界有没有军旅小小说作家或者说军事小小说作品。答案是肯定的。小小说界同样活跃着一批在绿色军营成长起来的或者说部队培养出来的作家,如:杨晓敏、王中朝、许行、陈永林、刘建超、胥得意、王培静、刘公、海飞、谷凡、北乔、马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