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维駜是平谷镇罗营镇上镇村人,1938年参加了游击队,被任命为“密平蓟”联合县的游击大队长,在东至兴隆县,西至古北口一带,捉汉奸,打土匪,建立乡村抗日政权,在当地影响很大。1939年,马维駜被日伪特务抓捕,在监狱中被杀害。
而在河下村人的记忆中,当年战斗发生的时间是1942年,所以从时间线上来讲,与“马维駜”的抗日队伍并不一致。
4月4日,北京日报客户端发表的《马维密,您听说过吗?为密云8位无名烈士找名字》,记录了密云区大城子镇河下村3位老人为牺牲在村里的8位烈士寻找名字的故事。当时了解到一条模糊的线索1942年左右,有一支名叫马维密的抗日队伍曾在密云周边活动。于是,北京日报客户端向社会征集线索,寻找这支队伍的信息。
两位对军史有所研究的热心读者孔繁敏和裴先生不约而同地发现,冀东第四次反“扫荡”时间正好与这次事件有关联,并与冀东军分区的战斗部署相吻合。
帮3位老人为8位烈士寻名有进展了!但情况跟之前分析的有些出入,参加那场战斗的部队可能并不是“马维密”的部队,而是另一支部队冀东第十三团(晋察冀军区第十三团)。
历史资料记载:1942年春,日伪军开始推行第四次“治安强化”。先以优势兵力对冀东游击根据地进行包围合击,妄图歼灭或驱逐八路军主力部队,而后分区“清剿”,摧毁农村抗日基层组织,以确保其占领区。日伪军首先“扫荡”丰玉遵、丰玉宁、迁遵兴、丰滦迁和迁滦卢等联合县境。其方法是利用密探、特务、地痞流氓多方搜集八路军部队、机关的行踪情报,随后集中优势兵力,以汽车、骑兵、自行车,于夜间奔袭、多路包。
报道刊发后,密云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烈士褒扬中心的电话响个不停,热心读者纷纷提供线索。多位读者都查找到了关于“马维密”的文史资料。原来,马维密是一个人名,准确的写法应该是“马维駜”。